会前专题讲座

    会前专题讲座

    会前专题讲座1

    复杂系统认知与调控


    主持人:于重重 (北京工商大学)



    主讲人薛禹胜 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徐娟娟 教授 (山东大学)

      教授 (同济大学)

    魏国亮 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题目:整体还原思维——保熵的整体论与减熵的还原论之间的矛盾统一

    摘要:系统科学指出,复杂性研究需要整体论及还原论的协同。但尚未找到具体的途径,故目前仍限于思辨与理念。报告人近年提出的整体还原思维(WRT)兼容了整体论的全局观与还原论的机制观,可严格揭示复杂模型的动态行为机制。它将复杂性研究分为两个紧密融合的层次,即哲学层次上的方法论及领域层次上的定性分析。前者向后者提供方法论,而后者则根据具体的领域问题建立整体模型,给出其动态模式的定性分类,并在2维非线性哈密顿系统的相平面上提取量化指标。WRT的要点包括:通过多领域模型的混合仿真,将整体论要求的全部演化信息保存在轨迹中,从而克服了混杂模型带来的困难;按潜在的行为模式集,将整体的高维轨迹保熵映射为一系列正交的平面映像系统的相轨迹,从而克服了高维非线性的困难;通过时间分段技术,将各映像相轨迹所对应的方程分别表示为时变的2维线性方程,从而克服了处理强时变性及强非线性的困难。从整体模型出发,经过一系列“模型-空间-时间”上的Rn® nR2 保熵降阶映射,将高维轨迹(及模型)分别保熵映射为一系列两维的轨迹(及模型),以实现复杂系统动态行为的整体还原。在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在每次映射过程中,整体信息被严格转换到其映像系统的集合内。又由于每个映像系统只需要承载一个局部系统(不同领域间的交互,或模式空间,或时间段)的相关信息,故向单个映像平面的降阶映射则是个减熵的过程。换句话说,这一系列映射都是在整体保熵的前提下,让每个映像系统的不确定性不断减少的过程。这样,从模型、空间、时间的视角不断地“分解”,直到映像系统成为 2维“时空马赛克”的可还原单元系统,其局部的机制就可被揭示。由于这些线性映射矩阵都是可逆的,随后的逆映射过程就将局部机制聚合为整体系统的机制。其中的每次映射都分别突破一个技术壁垒,并不断削减需要还原处理的计算量。本报告介绍了WRT如何将长期对立的整体论与还原论融合为整体还原论,将线性的局部还原提升为非线性的整体还原,并思考了WRT目前的不足及发展的前景。


    18A5D薛禹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电力系统自动化》主编和《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MPCE)》创刊主编。

    开创时变非线性运动系统稳定性量化理论。发明的EEAC理论与算法攻克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量化分析的世界难题,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唯一得到理论证明并实现工程应用的量化分析方法。研发了该领域中国独有、全球引领的大电网停电防御体系(WARMAP),成功应用于我国90%的省级以上电网。提出了能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E)框架以及电力主动支撑能源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国家、地区以及能源企业的清洁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撑。到2022年底,共出版著作7部,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726篇,授权发明专利60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学术专著《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题目:新能源集群协同控制与功率优化

    摘要: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能源危机问题,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代替基于化石能源的传统(火力)发电已成为必然趋势。相比于传统发电,新能源发电单机容量小,具有集群化和分布式的特征,多机之间的功率耦合会导致新能源集群运行效率降低。报告比较了新能源发电集群与传统发电功率特性的异同,提出了新能源发电集群控制和优化架构;以风电为例,分析了新能源发电集群功率优化目标,介绍了多机协同控制方法及应用;并从控制和优化角度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30C6耿华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系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IET Fellow。2008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2008.10-2010.5,在加拿大Ryerso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6至今,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新能源与多能源系统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重大集成项目课题、重点,国网/南网等企业项目多项;出版科学著作1部,发表论文17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担任IEEE Trans. on Sustainable Energy等3个IEEE汇刊、Control Engineer Practice期刊编委,IEC国际标准工作组召集人,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委会副秘书长等。





    题目:正倒向方程求解及非标准LQ控制研究进展

    摘要:线性二次(LQ)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基础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得到了持续关注并取得全面进展,但无限维、非正则、非对称情形的非标准LQ控制仍面临挑战。本报告将介绍一般线性正倒向方程解耦求解方法,这是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关键。进而介绍近期我们关于非标准LQ控制的研究进展,包括时滞系统随机LQ控制、非正则LQ控制和信息非对称LQ控制。


    17ED6

    徐娟娟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 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7年获批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201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1 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随机控制、网络化控制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5篇,包括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AC、Automatica 16 篇。






    题目:多智能体网络的分布式优化与博弈

    摘要:各类具备信息耦合或物理耦合的大规模网络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此类网络可以看作由多个具有感知、计算、通信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所组成的多智能体系统。多智能体系统可以通过协同合作完成特定的全局任务,也可以通过相互竞争以实现系统各部分的均衡。仅依赖于智能体局部数据、局部计算和局部通信的分布式决策方法具有无需大量数据传输、防止单点网络故障和保护用户隐私、自主性、鲁棒性、可扩展性等优势。将汇报在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优化与博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在随机图分布式在线学习、变尺度采样随机优化、聚合博弈纳什均衡加速计算和最优诱导以及信息物理系统博弈方面的近期工作。


    12C0C衣鹏 201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自动化本科学位,2016年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得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学位。2016年-2019年分别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加入同济大学,现任“青年百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智能系统的分布式优化与博弈、神经网络。入选国家海外青年人才计划,获得中国科协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与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支持,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一项,参与上海市重大专项、先导专项等项目。







    题目: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一致性滤波

    摘要:分布式是传感器网络的重要拓扑结构,分布式结构优点明显:1)不需要融合中心;2)局部节点无需预知网络拓扑整体信息;3)依据网络需求进行实时扩展处理;4)局部节点可进行并行计算处理,因此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报告人所在课题组针对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中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这一核心问题,基于互相关信息已知和未知的情况下,探讨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估计中的一致性滤波问题,并分析了滤波方案的随机稳定性、鲁棒性等性能,得到满足相关性能要求的分布式一致性估计器存在条件。


    undefined魏国亮,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浦江人才、德国洪堡学者。近年来,在工业复杂系统控制与滤波、网络化控制与信号处理、传感器网络滤波、移动目标定位、机器人控制、视觉优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国际刊物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担任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






    会前专题讲座2

    动态系统辨识建模与安全控制


    主持人:黄大荣 (安徽大学)


    主讲人司小胜 教授 (火箭军工程大学)

      教授 (东北大学)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

    黄大荣 教授 (安徽大学)


    题目:数据驱动的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预测技术

    摘要:剩余寿命预测是实现复杂工程系统健康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近年来已成为故障诊断、可靠性、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报告将从阐述剩余寿命预测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出发,围绕监测数据建模、剩余寿命定义、剩余寿命概率分布求解等剩余寿命预测领域的核心问题,介绍课题组在数据驱动的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预测方面开展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和最新思考。


    12A2F司小胜 火箭军工程大学智剑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故障诊断与预测、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项目,提出了线性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自适应预测、非线性随机退化建模及剩余寿命预测、切换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预测等方法,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8000余次,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3)、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6-2018)、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担任中科院一区Top期刊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的编委(Editorial member),当选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





    题目:数据智能赋能流程工业工况识别与异常回溯

    摘要:运行工况识别和异常回溯,是保障流程工业安全、绿色、高效运行的必要途径。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将工况识别和异常回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智能则是支撑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如何将深度学习技术用于工况识别和异常回溯是具有挑战的科学难题。这个报告将首先分析当前工况识别的途径及其局限性;同时,结合机器学习领域大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探讨其发展方向;结合工业典型案例,给出强干扰条件下工况动态特征时空提取和工况识别新方法,以及基于数据趋势特征的异常回溯方法;最后,总结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工况识别的进展和展望未来的可能方向。


    116E3刘强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国际自控联合会Safeprocess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大数据专委会秘书长、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委会委员。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工业人工智能国际会议组委会副主席,IFAC ADCHEM 2018国际会议秘书长。受邀在智能制造工程教育会议等做大会报告,在多个国际会议和2020年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做特邀报告。近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长期从事数据解析、工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数据驱动的工业过程监控与异常工况诊断方法和技术,并取得成功应用。成果在IEEE汇刊和IFAC会刊、国内顶级期刊《自动化学报》和《中国科学》等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获2018年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ail Transportation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中国科协、领跑者F5000—顶尖学术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励。为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的副主编/特邀编辑,包括国际期刊Intelligence & Robotics的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专刊"Advance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ory, Algorith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的特邀编辑,《控制工程》的编委等。



    题目:复材缺陷无损检测的红外热成像无监督建模方法

    摘要:高效准确地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红外热成像技术由于成本低、易于设置且能够快速检查大面积区域的优点,适合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缺陷检测。针对当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存在的图像不均匀背景严重、噪声干扰、直接检测效率和准确程度较低等不足,探索本质特征提取和分析的无监督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方法,实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准确和高效的缺陷检测与评估,促进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方法的发展。


    1FAFC刘毅,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委会委员,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专委会委员,Quantita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Journal期刊编委。多年来致力于“工业数据智能建模与控制”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汇刊、IFAC会刊等过程建模与控制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2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0项软著;获2018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过程建模与控制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指导2名硕士分别获得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非线性伺服系统智能自适应控制

    摘要:伺服系统是高端装备实现高速、高精和高可靠性运行的核心所在。现代伺服系统正朝着复杂化、模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对控制系统的快速性、精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伺服系统具有参数未知、模型不准、非线性强等特点,对控制系统设计带来了严峻挑战。智能自适应控制由于结合了智能学习和自适应控制各自的优点,被认为是解决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面向伺服系统的智能自适应控制理论存在着非线性不确定精准补偿难以及动态性能定量分析难等挑战。报告将简要介绍课题组在伺服系统非线性补偿及自适应学习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初步结果。


    16B9E陈强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机电伺服系统自适应与学习控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汇刊、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已转让12项;获国际会议IEEJ SAMCON 2021杰出论文奖、全国电工学教学比赛二等奖等奖励和荣誉。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委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系统专委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控制与系统专委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以及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理事、国际期刊《Applied Sciences》客座编辑、《工程科学学报》第二届青年编委、《智能系统学报》助理编委等。







    题目:非完备信任智能网联车群目标可信感知建模及容错控制方法

    摘要:未来开放式交通场景下,不同交通装备的交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以海量交通资源信息的共享全驱动,导致智能网联车群处于非完备信任环境中。同时,由于各交通节点有其特定的、局限的信息指示能力,交通信息与路网空间信息的匹配和融合存在严重问题,如目标参数特征参数的潜在性和不确定性、数据安全计算与访问模式的多变性与不适应性、节点数据可信层级与安全控制策略间映射关系复杂等缺陷,如何实现“环境目标可信感知-网间数据可靠传输-网联车群可靠控制”一体化的智能网联车群安全行驶是交通管控部门特别关心的问题。该报告将围绕非完备信任智能网联车群的分布式协作环境态势可靠感知、弱中心化的数据安全传输及可靠访问控制、全信息链驱动的协同容错控制等三个方面,a简要介绍相关核心要点及技术建模方案,并对取得的初步结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作简要阐述。


    F13C黄大荣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故障诊断与预测、可靠性与容错控制、交通信息融合与控制等领域研究工作。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教育部、中组部、中科院联合遴选第七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教育部公派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AKS系统所访问学者,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重庆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曾任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九龙坡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及安全性专业委员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海上指挥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委员、Vice Chair of Chongqing Chapter of Reliability Society. 多次受邀担任IEEE Data-Driven Control and Learning Systems Conference、IEEE Reliability Conference等会议主席、副主席、论坛主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防科工局“十三五”技术基础科研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四川省川渝合作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各类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IEEE TITS、IEEE TVT、IEEE TIM、IEEE TII、IEEE TGRS、IEEE IOTJ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协会创新成果个人奖等省部级及行业奖励及荣誉。





    会前专题讲座3

    数字经济+系统控制与优化


    主持人:刘永建 (玉林师范学院)


                       主讲人:杨晓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高  岩 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冯育强 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纪志坚 教授 (青岛大学)

    赵峙尧 副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

    题目:数字经济的内在逻辑

    摘要:本报告首先指出传统经济由于是卖方经济,经济活动的着重点以围绕供给端而展开,由于是局部、市场,呈现自然演化的特点。而从卖方经济到买方经济人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顺应这种变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全面赋能经济各个环节,特别是造就了近乎全球一体的市场。数字经济的经济产出中市场要素和数智要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数字经济具有设计演化的特征,从而加快了经济迭代演化速度。以上这些因素,造就了数字经济相比工业经济是一次本质性升级,堪比工业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升级。

    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科学与数学》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金融学、数字经济、博弈论、复杂社会系统,获得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复旦管理学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等荣誉。





    题目:面向需求侧管理的智能电网动态定价优化方法

    摘要:作为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手段,实时定价机制可以提高用电效率、调节供需平衡、实现削峰填谷,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本报告介绍智能电网环境下的需求响应机制,实时定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优化方法:对于用户效用非递减情形,利用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计建立实时定价,使得效用函数更具有一般性;用KKT系统求解实时定价社会福利最大化;考虑可再生能源入网情形,利用双层优化方法优化电力配置,计算最优电力价格。

    高岩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系统科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系统科学学科点负责人,兼任上海市科协委员,管理科学与工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系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非线性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IMB教师奖;发表学术论30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10 余项。






    题目: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系统科学学科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摘要:由于学科设立之初的职能定位偏差,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基础学科的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对系统科学的学科建设而言,在这类院校恰逢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应抓住机遇、认真谋划,从系统科学学科融入学校发展主流、找准特色定位、优化学科要素几个方面着手开拓出一条有效的独具特色的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道路。武汉科技大学基于“系统科学+”的学科建设模式和“建平台,强特色,入主流”的学科建设思路,从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几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科学学科建设,在增强基础学科活力、扩大学科发展空间、提升学科综合水平和支撑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冯育强 男,无党派人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湖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复杂系统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湖北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系统科学的数学理论研究,包括:博弈均衡理论与计算;分数阶微分方程;不动点理论与应用。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5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国内外引用超过1100次。不动点理论相关成果入选2006-2016 ESI高被引论文,并被国际同行命名为“Feng-Liu Type”不动点定理;分数阶系统的定性和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成果获得2019 Axioms Best Paper Award。2015年被评为全国冶金教育系统年度杰出人物,2022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题目:On stabilizability of multi-agent systems

      摘要:As an efficient collective response of multi-agent systems, the realization of stabilizability needs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transfer among agents, thus the topology structure is paramoun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network topology on stabilizability, the concept of quotient graph (equivalent transformation of original graph) is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stabilizability of large-scale network systems which can be reduced to a small-scale quotient graph. As a cornerstone of topology graph transformation, NSi graph division, which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tabilizability analysis and has far-reaching impact. It establishes an equival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abilizability of the original topology graph and the quotient graph. Results reveal a nontriv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bilizability of uncontrollable multi-agent systems and network topology (i.e., the stabilizability of uncontrollable multi-agent system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election of leaders, but also depends on uncontrollable modes.),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quotient graph as a visual gener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network topology. Surprisingly, structural balance is not always good, and unbalanc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tabilizability of the system.

    纪志坚 博士、青岛大学系统科学研究院、自动化学院,于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围中国控制理论界的重要奖项“关肇直”奖,是近60名最佳论文奖申请者中的6名入围者之一。以第一位次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五四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和学术创新奖。 199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以Research Fellow和Research Professor身份出访过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圣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布鲁内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合作科研。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复杂系统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特约评审员、国家级人才评审人、首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会议评审专家、第四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程序委员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为群体智能系统复杂性分析与调控、多智能体网络系统、切换与混杂系统、多机器人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 以及复杂网络的分析与控制等。 以第一位次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70 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



      题目:系统工程方法与食品安全交叉研究探索

      摘要: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主题,利用系统工程方法等信息技术解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难点是信息赋能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报告介绍了系统工程方法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交叉融合体系,不确定性系统、区块链等在食品全链条风险评价与信息可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对食品全程全息风险预警与查检未来方向的研究做出展望。


    赵峙尧 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研院自然科学处处长。长期从事控制科学、系统科学与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专注于利用复杂动态系统健康管理技术,探究工业智能系统、环保、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的健康性能评估与决策、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水环境机理建模及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2019年获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科类一等奖;2021年获首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说课)大赛一等奖。